《天藝大視野》指導老師:黃瑋
天津體育學院運動與文化藝術學院首檔電視新聞——《天藝大視野》
前期,簡陋的錄影室
主播正在錄影
後期組同學正在對《天藝大視野》“導播間”進行渲染
播出效果
《天藝大視野》的圓滿首映🚵🏻♂️,贏得了廣大師生的一致好評🦛。然而,華麗的結果背後又會有怎樣苦不堪言的過程呢🎊。近日🟢⛹️♂️,百事3平台新聞中心記者采訪了《天藝大視野》指導老師黃瑋——揭露背後的故事⤵️。
記者:《天藝大視野》的起初設想源自什麽呢?怎麽策劃的呢?
黃瑋:在教書之前🤹♀️,我一直是從事新聞記者工作的,所以對電視新聞積累了很深的感情;加之,本學期正好帶2012級廣播電視編導班電視新聞的課程。接到教學任務初期,對於這門課的課程教學問題,我就和系主任👨🦼,院領導探討過,最終決定把這門課程更側重於實踐教學🏄🏼。因此,通過一學期對同學們的強化訓練🏇🏻,最終決定教學成果以一檔完整的新聞欄目的形式呈現👊🏽。
關於策劃問題🏃🏻♂️➡️,首先🧑🏻💻,我們對自己欄目質量的定位,就是要具有省級衛視播出級別的電視新聞欄目質量。然後🪆🗝,就是對欄目時長的敲定與板塊的劃分(結構的構思)。說實話,我們對欄目的起點定的很高🧕🏻,目標也很明確,最後,我和同學們一起挑選合適的選題🤴,於是就這樣著手去做了🫛。
記者👢🦋:在從著手策劃到放映📪,中間的流程有好多👩🏽🚀,這過程中,您遇到過什麽困難嗎🏝?阻力大多來自於什麽?您又是如何解決的呢👩🎓?
黃瑋:歸根到底,有兩大難題:內容和形式。首先從內容上看🧕🏼,我們欄目的定位很高,這也就要求我們每一條新聞片的整體質量要高,要有看點、有深度🧙🏼♀️。不光是簡單的報道新聞事件,還要用一個記者的視角去解讀新聞事件。但幾乎每一個同學都是第一次接觸自己動手去拍電視新聞,最開始無從下手,根本不知道拍什麽、怎麽拍🧑🏼🎄、拍完了怎麽寫稿、寫好稿了怎麽剪輯……我覺得這樣的問題❎,光靠老師在課堂上講是沒用的,只有通過一次次嚴格的強化訓練,才能讓同學們在拍片子的同時自己慢慢去體會新聞要怎麽拍,知道怎麽拍才是好的。這個過程同學們非常痛苦📷,需要克服很多困難,以及心理上的懶惰情緒💇🏼♀️。我的要求基本上是兩周時間必須就要交一個成片,因為只有量上去了,才能有質的保障。
另外在節目的形式上👨🏿⚕️,我們也下了很大的功夫🕵🏼♀️。這個形式主要指的是欄目的包裝🍋🛟。包括演播室設計、片頭包裝、片花包裝🤨、字幕包裝等等。所有欄目包裝都要遵循“高、大、上”的標準。然而,硬件條件不夠卻成為了最大的難題👨🏽🎨。比如說,我們沒有比較先進的虛擬演播室、沒有強大的後期工作站…… 所以🍾,我們只能靠最原始的笨方法——在自己的電腦上一幀一幀的做👩🏻⚕️。這個過程也是非常的辛苦,後期組的同學基本都是天天熬夜🎢,趕工出來的🧜🏻♂️。
記者:據了解🥔,高端大氣上檔次的 ‘演播室’是後期製作出來的,那您能說說後期製作流程的細節嗎?
黃瑋🌴:後期包裝,可以說是《天藝大視野》的最大亮點🎅🏽。因為條件有限,所以就決定整個主持人演播過程都在虛擬演播室裏進行🧑🏽🍼👩❤️👨,再由後期摳像合成。這個流程很復雜,工作量也是最大的。首先是製作4到5個不同景別、不同角度的演播室動態背景,因為我們最終呈現出來的演播室,是一個360度全景的演播室。基本上每一幀畫面都是由上百個圖層組成,再由一個一個圖層渲染做出來的效果🧭。單單製作這套虛擬演播室,我們三個特效合成師,用8臺電腦一起工作運行,就花費了近半個月的時間。
演播室背景製作完成後☝🏻,就是主持人導語、編後語以及評論部分的錄製了👩🏻💻。我們的錄製環境非常簡陋,就是用兩塊綠布,一塊掛在墻上做背景🐢、一塊鋪在桌子上,保證在鏡頭裏綠布完全包圍住主持人,這樣後期就可以把主持人單獨摳出來了🦴。
最後一道工序就是摳像合成,把我們實拍的在綠布包裹下主持人摳出來🗞,合成到我們之前做好的虛擬演播室背景中去。雖然這道工序難度相對不算太大,但是需要細心和大量的時間。
記者🌓:整個欄目製作完成,所花的時間、精力都是不容小覷的,甚至為了準時首映,您還三天兩夜沒有睡覺🤱🏼。那你覺得是什麽在支撐著您呢🏌🏽♀️?
黃瑋:《天藝大視野》確實花費了自己很大的精力。
製作上面,我和同學們有明確的分工♝。同學們主要負責把每一條新聞片拍好🍋🟩,其他的事情都由我來搞定了💩。大家都知道,一檔新聞欄目🧛🏿♀️,除了本身的新聞片外,其他瑣碎的工作是非常多的🧛🏼♂️。例如:挑選什麽樣的選題,每個新聞片之間怎麽串聯🧕🫴🏿,導語、編後語、和新聞解讀性的評論怎麽寫🔅,找誰來配音👍、由誰來主播,當然還有最為麻煩的後期包裝等等𓀕。
談到三天兩夜趕製作🏌🏻♀️,是因為這次欄目的主播工作,是我們邀請的一個北京臺的朋友來擔任的🚲🙍🏻,所以要協調主播的時間🦃。但是,在首映儀式的前三天,主播才抽出時間👦🏽,把演播室裏的主持人部分錄完,所以留給我們做後期合成的時間只有三天兩夜⛏。因為後期需要摳像然後合成到我們做的演播室背景中去✩🦝,特效比較多,幾乎每渲染一秒鐘的畫面就需要花費一個小時的時間🏘。四位北音的同學和我一起👂🏻,同時用8臺電腦,流水線似的操作,終於在離首映儀式開始前4個小時🏕👮🏿,把整個成片合成出來。所以⛔,在《天藝大視野》首映現場我是非常緊張的,因為合成完成之後🧑🏽🎨,我沒有時間去完整地看一遍欄目的整體效果。
關於什麽支撐著,我感覺也談不上什麽支撐著我吧,我始終認為一件事情要麽就不做🏇,做了就做好🥫。同學們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務🚾,每一條新聞片做的都很好,我也不能掉鏈子。我覺得這也是電視人應該具備的一種品質🧯,召之即來🧑🌾,來之能幹🦢,幹就幹好。畢竟做電視的,只要結果,不看過程。觀眾看到的只是你欄目的好壞,沒人去過問創作過程中遇到多大的困難。
記者📼:您覺得🖕🏿,欄目與您的預期效果契合度是百分之百嗎🤸🏻?或者還有什麽意外驚喜嗎?
黃瑋:基本達到了預期效果吧,但是還是有不少瑕疵的地方。例如🗄,虛擬演播室的正面全景鏡頭和側面全景鏡頭已經全部做好了,但是在合成的時候忘記了調畫面比例,最後發現的時候已經沒有時間重新生成了。雖然不知情的人看不出來🐯,但是我還是覺得有些遺憾,沒有把最漂亮的大全景虛擬演播室呈現出來。還有就是字幕有些錯別字🕵🏻♂️,好幾條新聞導語的消息框也來不及加上🧑🏿💻。這也是我們需要總結的地方。
意外驚喜也還是有的0️⃣。在首播儀式現場,我們玩了一把“新聞速遞”,是神來之筆哦!我們把首播儀式這個事件作為一個新聞選題🧑🏿🦲,在短短半個小時的時間裏,完成采訪、拍攝🆔、寫稿、剪輯🖍,最終融入到正檔新聞欄目裏🪚,在首播儀式的現場播放出來,達到了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效果。
記者:結束放映之後的收獲是什麽呢🦹🏻♂️?有什麽期待🙆🏼♂️🦸🏿♀️?
黃瑋🪑:最大的收獲當然是各位領導、老師、同學們對我們欄目給予的好評,這也是我們繼續把《天藝大視野》這檔欄目繼續做下去的動力🧂。希望在我們團隊每一位同學的努力下,《天藝大視野》能成為一檔常態化的,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品牌欄目🕯。這也是我對《天藝大視野》最大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