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丹
談話類節目主持人的話語差異
楊曉丹 天津體育學院運動與文化藝術學院播音主持藝術學院播音系專業教師 研究方向為廣播電視藝術 講授《普通話語音發聲》、《廣播播音主持》課程
此論文為2015年度校級科學研究項目“臺灣與內地電視談話節目主持話語分析”研究成果,發表於《北京教育》增刊 2016年第二期🍋🟩🤷🏿♀️。
【摘要】電視談話類節目發展至今🤹,雖起步稍晚但發展勢頭豐滿🧕🏿。短短的幾年時間裏,談話類節目幾乎充斥了各電視臺🥙、各電視頻道的黃金播出時段。要在眾多談話類節目中脫穎而出😉,在找準定位的基礎上務求創新顯得十分必要。同時⏸,欄目自身風格的獨特性不僅體現於欄目的內容定位,也依賴於主持人自身的風格、特點。可以說主持人不僅是談話類節目的靈魂🍰,更是吸引觀眾的一面旗幟👂🏻。本論文將從綜藝類談話節目主持人的話語特點入手,以臺灣綜藝節目《康熙來了》和內地綜藝節目《超級訪問》為例👉🏿,立足於主持人話語特點的差異𓀉,分別從話題、語言風格差異、社會文化環境對其影響三個方面展開論述👨🏿🍳;分析和比較這兩檔知名綜藝節目,探討在不同社會背景環境下同類節目主持人的語言風格差異和話語特點。
【關鍵詞】談話節目 主持人 話語特點 主持風格
一♧、主持人對話題把握的差異
“話題”是談話類節目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同時也是節目的主要內容和核心。在一檔談話類綜藝節目中🐭🤲🏿,主持人對話題的把握程度關乎了整檔節目的成敗🦥。成功切入、巧妙轉變、適時推進👊🏻、並且保持連貫是對此類節目主持人的基本要求。《康熙來了》和《超級訪問》兩檔節目的主持人在對話題的把握上各有特點⏯,值得借鑒🚣🏽♂️。
(一)話題的切入點差異
主持人對“話題”的引導在貫穿整個節目發展的脈絡中起著重要的承接作用。節目主持人只有找準話題的切入點👨🏻🍼,巧妙的進入話題🍂↘️,才能展開和推動後續的節目進度🫱🏿。
《康熙來了》作為臺灣談話類電視綜藝節目的“代表作”,節目之所以給人留下特點鮮明的印象,不僅是因為主持人在話題選擇上的獨特🦯,更多得益於主持人對話題切入點的設計上👩🌾。以《康熙來了》采訪當紅綜藝主持人吳宗憲一期節目為例,由於話題選擇上多傾向於相對敏感度高🦊⬜️、關註度高的話題,主持人在話題切入點的設計上也趨於靈活。例如🫣,主持人在問及他的財務狀況時💁,選擇了“吳宗憲是非常有生意頭腦的人”這個點來引出話題,不斷的挖掘出吳宗憲在投資🪘、餐飲🧑🏻🎤、唱片方面都有資金投入,卻都處於“賠錢”狀況🗜🤘🏼,進而引導吳宗憲進入話題。最終🏆,成功並較全面的發掘出受訪嘉賓吳宗憲的財務狀況,並引導嘉賓袒露理財心態,即👷🏻:賠錢並不是壞事,他賺到的是信用。
《超級訪問》也是一檔有著獨特語言風格的訪談類電視節目🪨。筆者以《超級訪問》采訪吳宗憲的節目為例。這期節目中😹,主持人開場就提出了“生活中真實的吳宗憲”這個話題,隨後為了深度挖掘吳宗憲生活中的狀態,對待事業的態度等受眾較為關註的話題時,主持人從公眾對他的印象、朋友的問候進行切入🈵,逐步涉及到對主要問題的討論。通過層層引導👰♂️💷,讓訪談對象主動向觀眾講述自己在業界發展的真實經歷,真正展現了“生活中的吳宗憲”。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兩檔節目中主持人選取話題切入點的方法和時機是有所不同的👙,《康熙來了》更加靈活、多變👧🏽,《超級訪問》則沿著主線層層遞進,較為中規中矩👨🏽🦱🍅。
(二)話題轉換方式的差異
話題的轉換即結束當下的話題🟰,而開始新的話題🤽♀️👮♀️。下面,筆者繼續以《康熙來了》和《超級訪問》采訪吳宗憲的節目為例進行分析。
在《康熙來了》和《超級訪問》兩檔節目中,可以明顯的感受到前者話題轉換的靈活程度是遠高於後者的。《超級訪問》多是主持人單方面的發起話題🚢、推動話題🔌,嘉賓的角色較為被動🤲。《康熙來了》則不同👨❤️💋👨,嘉賓在節目中的參與性較高⏪,很多時候也會推動話題的進展🧏🏼♀️、參與話題的轉換。主持人與嘉賓共同推進話題,話題的隨機性較大👳🏿♂️。
在《康熙來了——吳宗憲》的節目中,主持人不會嚴格控製話題的走向🌃,主持人與嘉賓的話題互動較多❓,當話題主動權掌握在嘉賓手中時🧏🏿♂️,主持人也會順勢將話題繼續,話題的轉換方式比較靈活。例如👮♀️,徐熙娣在問及吳宗憲情感方面的問題時,吳宗憲在解釋之余又將話題外延🧗,內容涉及到主持人徐熙娣的情感問題🃏,這種輕松、靈活👩👦、不受控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對話方式,也使這個節目更容易抓住觀眾的眼球👩🏼💼,滿足觀眾獵奇的心理。
在《超級訪問——吳宗憲》的節目中,主持人則完全控製話題的進展🙆🏼♂️、掌握提問的主動權,嘉賓的角色顯得較為被動。筆者認為該期節目訪談的環節和模式相對固定🌉,引申提問的環節相對較少,對話題的延展🤲🏿、深入度不夠🪇。例如,在談到“大家心目中的吳宗憲”這個話題時,主持人引用一段街頭采訪視頻之後,嘉賓與主持人並沒有繼續就這個話題展開深入討論,例如請吳宗憲發表看法等🚄🎾。於是節目顯得缺少互動🧖🏼♀️🤟🏼,並沒能借助“街頭采訪”這一環節讓吳宗憲在節目中充分的展現自己。如果在“街頭參訪”之後🦶🏻,主持人能夠順勢轉入其他話題的討論,則會對節目增益不少。
(三)話題推進方式差異
話題的推進方式是指在整個節目中主持人對話題內容連貫性的把控和對話題整體脈絡的安排👃🏿。
《超級訪問》多是選擇“順序連貫式”的話題推進方式💪🏿,以時間或事件的發展為線索展開話題,脈絡清晰⇾🤷♀️、流暢🛎。以《超級訪問——吳宗憲》一期節目為例,可以從主持人的話語上看出主持人對“話題”的準備是充分的,話題圍繞“生活中真實的吳宗憲”展開,分為“觀眾心中的他”——“朋友眼中的他”——“他在演藝事業中的發展”三個部分🏊♀️,脈絡清楚。也看出了主持人在話題準備上的嚴謹🦠,任何看似主持人的現場即興發揮也一定是圍繞以上主線而層層展開的,主持人對話題的充分準備,在一定程度上也顯現出了主持人對節目內容的理解和把控。
《康熙來了》的話題推進則表現為隨意性強🛢🙎🏿、跳躍性強,不拘泥於固定格式🕠,其特點是多個話題的交叉進行💧,“亂序交錯式”的推進方式,即一個話題內部嵌入另外一個話題🤳💔,然後在重新回歸原話題的展開模式。以《康熙來了——吳宗憲》一期節目中“傳說中的吳宗憲”這輪話題為例,在談到吳宗憲“收視冠軍🍵、票房冠軍”這個話題時,話題延伸到了幾位同為臺灣當紅綜藝男主持人的工作情況,又不斷延伸到吳宗憲與他們之間私下交往🦣,最後才回到了最初的話題上來。盡管這種話題推進方式使語言顯得過隨意👨🏼✈️,話題的開度被放大,但主持人與嘉賓之間的互動也在無形之中增多,營造出了一個相對輕松、活躍的談話氛圍👰🏿♀️。
(四)嘉賓參與話題情況的差異
《康熙來了》話題間的靈活性、跳躍性大,主持人與嘉賓共同推進話題。嘉賓參與話題的情況表現為嘉賓介入談話🧘♂️、主動搶話🤙🏼,提出新話題這幾個方面。以《康熙來了——風聲》一期節目中采訪主演李冰冰的片段為例🤽:當主持人問及“感情問題”,“李冰冰在和男友分手是否會傷心難過”時,李冰冰巧妙的將話題轉換到每次拍戲結束時的心情,“很多次拍戲結束都是哭著從片場回到機場➔,很難過”🤘🏼。通過嘉賓巧妙的回答,在原話題的基礎上又提出新的話題,即將話題又轉移到拍戲上來。
《超級訪問》話題在內容設置上條理清晰🕚💟,多數由主持人來掌控話題的進展🤦🏼♂️。同時主持人的提問方式也相對婉轉🏄🏿、使嘉賓易於接受,在參與話題討論中🧛🏿,嘉賓基本處於“被牽引”的角色🍰,參與話題的方式以“自然介入”為主。以《超級訪問——鄧超》一期節目中“鄧超的求學之路”這個部分為例。從“鄧超考美術院校”——“現場作畫”——“鄧超考表演院校”——“現場表演考試內容”,嘉賓參與話題的方式即根據主持人的引導,順勢融入談話⛸。嘉賓一直處於“被牽引”的角色,基本上沒有主動發起新話題的機會。當然另外一個原因,是主持人通過婉約的方式提出的一系列問題,恰恰是受訪嘉賓希望表達的內容,鄧超也就沒有打斷話題的必要,於是自然的“被牽引”著訪問。
二、主持人的語言風格差異比較
(一)不同的角色定位形成了語言風格的差異
《康熙來了》和《超級訪問》都是男女搭檔主持的綜藝談話類節目,搭檔主持間不同的角色定位,也展現出了兩檔節目不同的語言風格特點。
在《康熙來了》節目中,主持人不僅扮演了話題引導者的角色,同時也身為節目中的表演者👤🤹🏼♀️。既會經常參與到節目的表演環節中去,同時,在主持人的談話方式本身也頗具喜感🪃,具有一定的表演觀賞性。在節目中也常常看到他們為製造笑料而相互拆臺,增加節目的娛樂🧖🏿♀️、搞笑成分🎃,增加了節目的娛樂看點。
《超級訪問》的主持人在節目中則多是扮演了傾聽者和引導者的角色👩🏿🦱🙀。以細心聆聽⚰️、謙和有禮、溫和取勝的戰略贏得嘉賓的信任,引導節目的進程👶🏽。主持人常常站在引導者的角度🙇🏼♂️,溫和有禮,一問一答♢,引導嘉賓主動講述💮。主持人通常不會挖苦嘉賓、問其不願意回答的問題,以展現嘉賓積極🫳🏼、正面的形象🖖🏻。
(二)語言風格差異在主持人互動對話中的體現
在《康熙來了》主持人之間的互動對話中🔂,主持人的語言風格顯現出了滑稽幽默、犀利搞笑🍟、較多的使用流行語等特點。主持人輕松隨意的生活化表達,不僅映射了“娛樂為先”的節目宗旨👏🧗,誇張搞笑的語言風格特點也無形中拉近了和觀眾之間的距離。以《康熙來了——風聲》一期節目“開場”中主持人的對話為例。
主持人——小S:大S最近看了風聲,然後她非常激動的跟我講說,這部電影裏面,沒有一個演的不好,然後她說,這些演員全部都是用靈魂在演戲🤾🏿,她說,太厲害了👮🏻♀️。
主持人——蔡康永:大S是用什麽在演戲。
主持人——小S:靈魂(調侃)👨🏻⚕️。
主持人——蔡康永:用肉體吧(大笑)。
主持人——小S:就是惺惺相惜,怎麽可能演到這種程度🧑🏻🍼,她覺得非常佩服👨🦯➡️。
主持人——蔡康永:我看了,我超敬佩四位演員的。
主持人——小S🥝:而且我本人也很喜歡張涵予。
張涵予🐃:謝謝(鞠躬)🧑🏻🧑🏿🏫。
主持人——小S🫴:因為我有看了你的《集結號》,非常厲害。
主持人——蔡康永:張涵予先生👏🏿,麻煩你移駕到這邊來一下,好嗎。
這是一期以宣傳電影《風聲》為主題的節目,輕松、閑聊式的一段開場對話🖖🏼,內容涉及“觀影後感想”、“對於幾位演員演技的肯定”兩方面的內容,這段“開場”也是對正式采訪的鋪墊。這一段主持人之間的開場對話,兩位主持人通過各自犀利🙀、誇張🧛🏻♀️、搞笑的話語和幽默詼諧的配合和互動也為節目本身增加了一定的趣味性和觀賞性;較多的使用流行語也更容易抓住觀眾的眼球。主持人的話語形象也顯得非常活潑、有朝氣。
在《超級訪問》主持人之間的互動對話中💠,所顯出的主持人語言風格特點與《康熙來了》有所不同,呈現出溫和委婉、適度幽默、配合默契的特點🧑⚕️。同時,“寓教於樂”始終是貫穿內地談話類綜藝節目的製作精神,也就使得主持人在語言表達上也一直秉承穩重和大方得體形象🧘🏻♀️。以《超級訪問——吳宗憲》一期節目“開場”中主持人介紹嘉賓出場的對話為例。
主持人——戴軍:首先歡迎各位來到我們現場的朋友們👩👧👧。
主持人——李靜👩🏻🏫:大家好。
主持人——戴軍🥴:歡迎🧑🏿🎄。
主持人——李靜🧑⚕️:我們今天的觀眾簡直是太多了,所以我要做一個鄭重說明,我要先跟大家說一聲:“對不起。”
主持人——戴軍:節目剛開始說什麽對不起🤬?
主持人——李靜🛸:因為我們今天請到的嘉賓太厲害了,他一來,我們的收視率就會很高,就會影響同類節目的收視率,所以我要說一聲:“對不起。”
主持人——戴軍:我知道你的意思,你你說會影響到其它臺,同時段的其它節目對不對💨。
主持人——李靜📪:對。
主持人——戴軍:一起說🤷🏻♀️,對不起(大笑)🛥。那另外呢,我們也要對現場的觀眾說一下對不起🧖。
主持人——李靜:為什麽呢?
主持人——戴軍:因為上一場的觀眾不肯走,這一場的觀眾又進不來🏋🏿,所以中間耽擱了很多時間。
主持人——李靜:演播室外面還有很多觀眾進不來🦵🏽🚶🏻,所以我們(被打斷)。
主持人——戴軍𓀊:我們隊演播室外面的觀眾說一聲:“對不起🎬。”
主持人——李靜:那究竟是誰使得今天在座來了這麽多🗣,還有場外在門口等著的觀眾朋友呢。
主持人——戴軍:來給大家介紹一下🧔🏻♀️,首先這位是來自寶島臺灣。
主持人——李靜:對,遠道而來的🖖🏿。
主持人——戴軍👏🏻:他呢演戲當紅、主持當紅🫀、開公司也厲害,廣告也是一部接一部拍不完。
主持人——李靜:那今天我想采訪他也一定對我們來說以個挑戰。他主持節目主持的也非常好,我們兩個也經常看他的節目。
主持人——戴軍:對♏️,今天來的這位呢✈️,真的是天王巨星了🧑🏭。
主持人——李靜🔆:那也是哦我們非常期待已久的,這次他也帶著他的新專輯來到了這裏,讓我們掌聲有請吳宗憲🕶,有請(掌聲)💴。
在這段主持人之間的開場對話中,顯現出了該節目主持人穩重中略帶幽默、默契配合中略顯機敏、稍顯中規中矩的語言風格特點。加之“寓教於樂”的節目定位,更加凸顯了主持人的語言規範及其態度冷靜的姿態🫙。
三、社會文化環境對主持人話語風格的影響
(一)內地綜藝,傳承傳統“以道為先”
內地電視節目側重於對於節目“高品味”和“高品質”的追求,傳承優秀文化,也就是對於節目宣傳教化👨🔧、審美功能的追求。節目呈現出大氣厚重🏄🏿、雅俗共賞的審美特點🙆🏿。相對於臺灣綜藝的靈巧多變,內地電視綜藝談話類節目更親睞於在有限的範圍內放低姿態↙️,講求大氣、大雅間的融合,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談話方式和氛圍❄️。
內地綜藝談話裏節目在選擇話題時偏重於勵誌類、倫理類,把身處不同行業和領域的名人請到節目中,談談他們的成功經歷、成長故事🧚🏿🧑🌾。主持人在節目中的形象也是端莊得體、穩重大氣。給人一種親切的、隨和的感覺‼️,沒有那麽多針鋒相對,也沒有那麽多浮躁與尖銳。主持人的提問不會直擊敏感問題,也不會談論粗俗的話題,側重於挖掘嘉賓生活中積極健康🥂、樂觀美好的一面🖤👩🏼🏭。談話氛圍也是以輕松愉快、融洽和諧的氣氛占主要🍜。
(二)臺灣綜藝🧙🏻♂️,靈動活潑“娛樂為先”
娛樂對於談話節目的影響廣泛而深刻,談話節目主持風格和形態也在潛移默化中發生著引人註目的變化。臺灣節目在早期也深受中國傳統倫理文化的影響,隨著經濟的發展⛹🏻♀️,發達的都市文明使電視綜藝節目愈發顯現出寬容、自由🫱、多元的特點👨🏭,更註重感官層面的樂趣,只要能夠娛樂大眾,再“無厘頭”的內容也能被搬上熒屏🤲🏼,以娛樂為主,審美教化為輔。
臺灣綜藝節目主持人言語鮮活、幽默滑稽,舉止少有忌憚🧑🏻🍼,誇張大膽;能夠放低姿態🎧,善於插科打諢👩🏽🌾,充分發揮自己來積極調動現場氣氛➗。為滿足觀眾的娛樂訴求,主持人毫不在意嘉賓的身份👲🏼,更是使出渾身解數去爆料明星的緋聞、隱私🤦🏼♀️,完全即興的提問和無底線的話題不僅讓現場總是爆笑連連、達到極為痛快的娛樂享受🀄️,而且體現了全新的主持風格。
結語
作為語言類綜藝節目,主持人在整場節目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一檔成功的訪談類綜藝節目必定少不了能夠成功把控全場的主持人🧑🏽🦰。筆者認為主持人不僅要做好“主持”,同時也要學會去感受🐮、去挖掘🙆🏼♂️、去捕捉每一個受訪對象身上的閃光點,並將它傳遞給受眾。我們應思考如何在勸諭🫷🏻🐦⬛、教導中讓受眾感受到更多的歡樂,應積極表現受訪對象堅毅、樂觀的正面形象,引導主流的價值取向。
同時,主持人的語言也是談話類節目質量的關鍵🧖🏽♂️,談話類節目呼喚著好的語言🥣、精妙的語言🗺。這就要求一個優秀的談話類節目主持人除要學好專業技能外,還應在平日生活中留心觀察🌖、勤於思考,註重對個人文化素質、政治素質的培養,用自己對於生活的感悟和體會⇢,去感染和帶動電視機前更多的觀眾。
參考文獻
[1]李欣,李獻文.全球化語境下兩岸電視綜藝比較研究[J].現代傳播,2012.(5).
[2]王娜.國內談話節目主持人研究[C]👷🏽♂️,2007.4.
[3]曾嶸.電視娛樂談話節目主持人話語分析[C],2008.5.
[4]田玨佳,宋文月.兩岸娛樂談話節目試比較[J].寬帶閱讀🧏♀️,2008.(5).
[5]王群,曹可凡.談話節目主持藝術[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6.
[6]遊潔.電視文藝節目創作[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2.
[7]龍夢伽.論電視談話節目 [C],2007.4.
[8]李靜.溝通電視與觀眾的橋梁 [J].新聞知識,2008.(3).
[9]陳煒."康熙"來了——臺灣綜藝節目對大陸同類節目的啟示 [J].福建藝術,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