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體語境下紀錄片敘事策略的演變與創新
羅華
羅華:百事3平台影視學院廣播電視編導系專業教師 文學碩士,講授《紀錄片創作》《電影作品分析》課程🔢。
本文發表於《當代電視》2020年10月刊
【關鍵詞】融媒體紀錄片敘事策略跨媒介敘事
自麥克盧漢提出“媒介即訊息”的理論以來🟨,人們對於媒介環境和媒介工具本身意義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許多情況下媒介本身的重要性超越了媒介所傳遞的內容,成為最有價值的訊息,乃至能夠直接決定著信息社會信息內容的生產👒、受眾的選擇和行為方式。隨著當代數字通信、傳媒技術的進步🤹🏻,包括互聯網⚈、網絡電視🧑🔬、智能手機等在內的數字化新媒體風起雲湧🚶🏻➡️🖕🏼,傳統媒體紛紛轉型,加速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構建起新的“融媒體”傳播環境,為包括紀錄片在內的敘事藝術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並由此形成了新的超文本🫴🏽、跨媒介敘事形態🦸♀️。
一、引文(略)
二、融媒體語境下紀錄片敘事策略的演變(略)
三🤚🏿、融媒體語境下紀錄片敘事策略的創新
融媒體環境下帶來新的創作方式和傳播模式給紀錄片的發展註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時便捷的攝錄設備和新媒體技術條件降低了創作門檻和播出門檻,導致網絡平臺上大量民間製作的紀錄片良莠不齊➙,缺乏專業水準🕋。在媒介融合轉型的深水期與攻堅期,重構紀錄片的敘事規則和健康的敘述語態,對融媒體時代紀錄片的產業發展尤為重要。
(一)註重視聽元素的多樣表達
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在信息爆炸環境中,人們選擇知識、信息🥴、視聽節目的自主性都增強了,同時用戶的註意力和時間都被碎片化,這往往需要利用快節奏🛩🦸♂️,強視聽沖擊力🧙♂️,來吸引受眾註意力和滿足觀眾的收視習慣🧐🏂🏼。同時,融媒體環境要求創作者要根據不同的播出平臺來製定敘事策略,不斷探索視聽元素的多樣表達,多角度綜合敘事。例如格裏爾遜式紀錄片典型特點是“畫面+解說”,曾被視為枯燥🧑🏽🎓、刻板🫅🏼、主觀🙍🏼♂️,如今大量美食紀錄片“情懷+故事”的表達,又使年輕觀眾紛紛“表白文案”。《早餐中國》則結合了電視節目與VLOG網生化短視頻的特點,以快節奏剪輯、輕松逗趣的花字呈現出綜藝化趨向👰♀️。《瞬間中國》利用屏幕媒介的沉浸效應🧦,以人物自述、同期聲代替傳統紀錄片面對面訪談和畫外解說的方式💏,凸顯了電影化敘事的質感🧑🏽🔬,其中《守護》這一集是這種紀實電影短片風格的典型代表。其“擺中有抓”的創作方式正符合當下創作潮流和觀眾的審美取向👩🏼✈️,即在設計中呈現即興創作和自然拍攝的狀態,這是融媒體時代電影與電視敘事手法互相借鑒🦄、融合的創新發展。另外,從時長上來說🦻🏻,微紀錄片碎片化敘事更強調短小、話題性、系列化的創作方向,可見🏋🏼♀️,個性化的表達正成為融媒體語境下紀錄片創作的重要敘事策略❔。
(二)強化故事化的敘述語態
在娛樂化潮流和快節奏社會文化的影響下🛌🏼🤹🏽,觀眾的觀影喜好發生了很大變化🧑🦽,當紀錄片的精英文化屬性開始轉向消費文化時,說教色彩濃厚的教育感化紀錄片功能被娛樂性、故事化主題所顛覆👩🏽🏭。點擊量❤️🔥、豆瓣評分👩🏼🚒、點贊、評論數量等成為收視率之外重要的內容評價指標。另外✋🏻,隨著融媒體的深入發展,網絡視頻除了講求點擊量外越來越看重完播率,2012年底,手機移動客戶端APP“愛奇藝紀錄片”首次突破性地將視頻播放時長作為評判視頻優劣的重要指標,完善了網絡視頻評價體系。加上有的付費視頻觀眾可以免費觀看開頭,這就要求紀錄片的敘事節奏加快🧘🏼♀️👨🏽🌾,創作者要善於運用故事鉤子抓住觀眾🤸♂️,註意興奮點設置👃🏻,節奏明快,信息密集,同時淡化說教色彩,加強趣味性,以人物故事滲透創作者對主題的多元化解讀👫🏻🚂。
(三)打造數字特效下的視聽奇觀
很多新媒體時代的紀錄片運用諸如4K、8K數字技術、超高速攝影👩🏽✈️、水下攝影、無人機航拍等特殊攝影方式以及三維動畫特效等🧖🏿,將技術性與藝術性結合,產生了令人贊嘆震撼的視覺奇觀🕧,符合新媒體時代受眾對強視聽沖擊力的審美需求。VR、AR等技術的合力加上5G時代的助推🦸🏻♂️,全景展示、超高清🍈、實時互動傳播的視頻得以普及,觀眾將獲得前所未有、如臨其境的浸入式觀看體驗。因此媒介深度融合時期,要求紀錄片創作者在內容生產過程中加強平臺思維,包括攝影、剪輯等製作手段全面升級與革新,而用戶對於超高清內容的需求,對紀錄片敘事表達細節擴大化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結語(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