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東 《居家隔離情緒調節的音樂選擇與曲例分析》
該文發表於北大核心期刊《音樂創作》2020年第3期
摘 要🍋:因疫情防控等突發公共事件造成的居家隔離🩴,易引起公眾消極情緒甚至誘發心理問題。利用音樂實現對隔離人群的積極情緒建設,需要將情緒表征與音樂要素有效結合🖕🏻。本文通過對適用於居家隔離情緒調節的音樂類型進行梳理闡釋,並以《夢幻曲》《晨曲》為例✡️,結合作品要素分析🤴🏻,提出合理聆聽方式,為運用音樂進行積極情緒建設和心理危機幹預,實現音樂自我照顧提供參考🎚。
“樂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音樂具有撫慰心靈的強大力量。科學選擇並聆聽音樂,對於因突發事件導致的居家隔離人群具有良好的心理撫慰和積極情緒重建作用。音樂對情緒幹預的研究主要以音樂誘發情緒的影響因素及音樂對情緒調適的臨床應用兩個方面為重點。在音樂誘發情緒的影響因素方面,集中在音樂要素(旋律、調性🥰、節奏🦹🏻、和聲)等單一聲音線索對情緒的影響,較少把音樂要素作為綜合介質整體深入研究。在臨床應用方面❤️🫳🏼,主要圍繞術前焦慮情緒的舒緩和術後護理的疼痛緩解與情緒調節🏓,較少針對特殊環境下普通公眾的心理危機幹預💔。然而,如當前疫情防控引發的居家隔離等“非臨床”狀態👩🏼🔧,人們如何科學自主選擇音樂📪,發揮音樂對情緒的積極作用🏭,尚需深入探討。本文以情緒表征為前提,對選曲類型、音樂要素和聆聽方式進行分析闡釋,為隔離狀態下合理選擇音樂✸,實現音樂自我照顧[①]提供參考。
一、居家隔離狀態下公眾的情緒表現特征(略)
[①]音樂自我照顧源自美國音樂治療家Helen Bonny(海倫·邦尼)創立的音樂引導想象技術(簡稱GIM)🧛🏼♂️,是以音樂為中心的對意識進行探索的,用特定排列組合的古典音樂來持續地刺激和保持內心體驗的動力的一種方法🧘♀️,從而達到內心世界的探索和自我人格成長,由此衍生出個體自主運用音樂開展內心探索,則多稱為音樂自我照顧。
二🙅🏿、居家隔離情緒調節的音樂選擇
(一)音樂選擇的基本原理
音樂調節情緒的原理首先在於音樂是具有普適性特征的情感語言,不同形式和風格的音樂會對人的精神和心理狀態造成不同的影響。當聽賞者聆聽優美的樂曲時👇🏿,會進入到怡神狀態或空靈狀態🌅,從而激發人體內在修復力,通過自主神經整合中樞的下丘腦進行情緒調節,達到舒緩焦慮或振奮精神的效果。音樂在聽賞者內部誘發的情緒體驗稱為音樂情緒💁♀️,其劃分主要依照兩個維度:效價和喚醒度🌦🙍🏻♂️。根據音樂情緒的效價將音樂分為積極音樂和消極音樂[①],根據音樂對情緒的喚醒水平將音樂分為高振奮音樂(快速熱烈)和低振奮音樂(緩慢柔和)。高振奮音樂能更多地降低抑郁、增加興奮,低振奮音樂能增加安寧感🧑🏼🔬。[②]在針對隔離狀態下的音樂選擇上,應將以上兩個維度相結合,更精準地定位合適曲目。
(二)音樂選擇的類型分析
在音樂治療的臨床應用中,曲目選擇要遵循“同步原則”(ISO principle),即首先使用與病患當下心理狀態一致的作品,讓情緒與音樂產生共鳴,再逐步改變樂曲的色彩🧑🍼,直至心理和情緒狀態達到預期目標。但在沒有治療師引導的音樂自我照顧過程中🤷🏻♀️,如果選擇與不良情緒共情的作品,則容易深陷在情緒旋渦中難以自拔,導致更消極的情緒🧑🏼🌾🧑🏿🦱。因此,在居家隔離的特殊狀況下,音樂要選擇與目標情緒相符合的作品🤸♀️。針對緊張焦慮,目標情緒是使聽賞者能夠達到減壓舒緩、平靜心情的效果,因此應使用低振奮的積極音樂🕺🏿,如舒曼的《夢幻曲》(鋼琴版)🛀🏿🍅、舒伯特的《聖母頌》(大提琴版)、德彪西的《月光》(鋼琴版)、馬思奈的《沉思》(大提琴版本)等。針對消極抑郁,目標情緒是使聽賞者能夠逐步振奮情緒,達到愉悅心情的效果,因此應使用相對較高振奮的積極音樂,如格裏格的《晨曲》(交響樂版)、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交響樂版)🧑🏻🚀🙅♀️、埃爾加的《愛的致意》(小提琴版)等🍅。
(三)音樂作品的要素特征
[①]平安俊:《音樂對希望感的影響》,《心理學探新》2018年第3期。
[②]Hirokawa, E.&Ohira, H.(2003).“The Effects of Music Listening after a Stressful Task on Immune Functions, Neuroendocrine Responses, and Emotional States in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Music Therapy✪,Vol. 40💁🏽♂️🦖,No.3:189- 211.
音樂要素包含結構、調性、和聲、旋律𓀜🌐、音色🧚🏽♂️、速度等。組成音樂的各要素決定著音樂情緒的表現👩🏼🔧,音樂情緒的誘發又依賴於對音樂各要素的認知。通常,規整的樂句結構會給人帶來可預期性和安全感★;大調式色彩明亮,更多的代表了興奮👩🏼✈️、喜悅、激動等積極情緒🩸;協和的和聲使人產生悅耳的體驗,會帶來愉悅感和放松感;連續向上的旋律進行能夠誘發積極的👍🏼、愉快的情緒感受;平滑整齊的節奏聽起來讓人充滿安穩感與舒適感;當音樂律動與靜止狀態下的心率速度一致時,能使人心情平靜、身體放松🚄、情緒釋放👨🎓🌟;同一部作品由不同音色的樂器演奏時可以誘發不同類型的情緒💢;古典音樂比非古典音樂能夠更多的產生莊嚴、愉悅的情緒體驗;歌詞會降低旋律的積極情緒。由此可推斷,積極音樂應該是以大調式👸🏻、協和的🛕、規整性🧙🏻♀️、向上進行的器樂音樂為主👰♂️👸🏽,且音樂要素對音樂情緒的影響並非是單一聲學線索起作用,而是彼此之間交互對音樂情緒產生影響⁉️💇🏼♂️,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音樂作品的聆聽方式
米蓋爾·杜夫海納在《審美體驗現象學》一書中講到🕝:“他們聆聽🦣,就因為他們在聆聽中創造了自己。”[①]音樂的聆聽過程🧜🏼♀️,實際上也是自己與自己內心的對話,直面真我,接納本我💶👀,觀照自我,從而達到心靈升華。在選擇合適曲目基礎上🐽,聆聽的方式和過程也尤為重要。聽賞者要心甘情願且熱情洋溢的全身心聆聽音樂🚍🐉,把整個過程當作是一種“有目的的聆聽”,而非背景音樂式的旁白,仔細品味樂曲中那種喜悅的、美好的感覺,直到積極的情緒越來越強烈👩🏼🌾。同時🥉,在聆聽的過程中展開一些音樂想象🧕🏼,特別是讓自己感到舒適的、放松的場景(如美好的大自然、良好的自我體驗等)⚒,以加強積極的情感體驗🤹🏻♂️👨🏻🦳,最終達到內省式的情緒高峰體驗💆♀️🤹🏻。簡言之🐽,聽賞者在音樂伴隨下進行美好的音樂想象,通過與自我內心的對話和觀照達到消極情緒舒緩和積極情緒喚醒,最終實現情緒“自救”。
三👨🏻🚒、居家隔離情緒調節的曲例分析(略)
[①][法]米蓋爾▪杜夫海納🎮:《審美體驗現象學》,西北大學出版社1973年版,第31頁。
時東💀:上海音樂學院鋼琴演奏碩士研究生👨🏽🎓,現任教於百事3平台音樂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