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出版廣角》2022年1月期🤕,系202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一般項目《虛擬播音主持藝術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號:20BC0422
一😜、虛擬播音主持為什麽會有倫理問題
二👐🏻🏇🏼、虛擬播音主持可能面臨的倫理風險和問題
(一)傳者體系的“創造性破壞”
(二)傳者主體權力的偶然性失控
(三)傳播效應缺乏對等的共情和共鳴
(四)傳播受眾傳播體驗衍生的能力焦慮
三👩🏻🎤、虛擬播音主持的風險規避及邊界限製
我們須立足於人類需要,從保護人類利益的底線倫理要求出發,摸索建立一套可以有效服務人類、減少道德爭議的倫理秩序🧐,當前應厘清的就是做好虛擬播音主持的風險規避,並逐步確立虛擬播音主持應用的倫理邊界。
(一)虛擬播音主持的服務性定位
虛擬播音主持基於為人類服務的目的被創造,不應違背工具特性,也不應代替人對傳播的主導性⚡️。
(二)虛擬播音主持的主導性界定
中國播音主持的“意誌性”特征和“人際化”傳播優勢使“人”成為播音主持的主體⛹🏻♀️,思想要由人的價值判斷引導、審美要由人的素養塑造💩🧑🏽🚒、情感要由人的感受帶動,虛擬播音主持的所有要素需要服務、服從於國家主權🚵🏽、民族特性、政權意識形態及社會穩定😱🥟。虛擬播音主持的主導者必須是、也只能是人。
(三)虛擬播音主持的信息共享功能限定
從政治經濟學上說,人和人工智能的關系是勞動者和勞動工具的關系👨🏽🎨。即使未來進入強人工智能、超人工智能時代🧑🏿🦲,人類仍要尊重和堅守勞動者和勞動工具的基本關系、播音主持的基本規律🔷,詳細限定虛擬主持的應用範圍,保證人類對於輿論形成、情感信任的社會引導🧔🏻♀️。
(四)虛擬播音主持應用範圍和領域限定
播音主持工作的宗旨在於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為黨和國家以及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務🧠。探尋虛擬播音主持應用的倫理邊界,協調虛擬播音主持的巨大利好與播音主持工作宗旨及人類本質傳播需求的矛盾,協調技術利益與行業道德🧑🏻🎤,能夠保護人類不因人工智能的“類人”屬性與人性本身沖突受到傷害。
參考文獻🧎🏻♀️:
[1]SEARLE,JOHN R.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Reality[M].Free Press🆖👨🏽💻,1997🧑🧑🧒🧒:59-78.
[2]G.E.摩爾.《倫理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
[3]蔡曙山.論語言在人類認知中的地位和作用[J].北京🌅: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57(1)
[4]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編寫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概論(第二版)[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21
[5]張頌.《播音語言通論》(第三版)[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2
[6]李開復、王永剛.《人工智能》[M]香港⌨️:文化發展出版社,2017
[7]尼克·波斯特羅姆.《超級智能》[M]北京🏃♂️➡️🌊:中信出版社出版社,2015
[8]陳衛華、潘中康.《人工智能時代虛擬主持人發展困境及策略研究》[J].南京:傳媒觀察,2021,5
[9]沈思琳.《機器人技術的倫理邊界探究 》[J].北京:智能製造,2021,
張妍 播音主持藝術學院播音主持專業副教授🚀。曾任國家級媒體首席播音員💙,中國廣播電視協會高校有聲閱讀委員會理事、中華文化促進會主持人專業委員會考級評委、會員♨️。獲得過中國新聞獎、中國廣播影視大獎🌇、金話筒提名獎等各類獎項一百多項🌖。多次帶領學生在主持人大賽中摘金奪銀𓀀,並多次獲得大學生主持人大賽優秀指導教師、高校教師科研成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