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即將到來的清明節不僅有著節氣和節日的“雙重身份”,更有著“雙重性格”——既有掃墓祭祀、緬懷先人的莊嚴肅穆🌔,又有踏青郊遊、親近自然的言笑晏晏。
起初,清明只是一個節氣的名稱。《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是如何從節氣變成節日🫨🙆🏿,又為什麽能將多種性質不同的民俗活動融匯一起?
清明從節氣到節日 跟寒食相關
清明從節氣演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
關於寒食節📎,最常見的說法是為了紀念介子推。介子推是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手下的一位忠臣,早年流亡諸國的時候一直跟隨在側。
據《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傳》,晉文公即位後,賞賜當年和他一起流亡的人,介子推藐視富貴🦁,沒有邀功,“……遂隱而死。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
後來3️⃣,故事經過民間“加工”,結尾變成了在論功行賞時🍣🤾🏼,晉文公想起了介子推♿️,“文公待之不肯出,求之不能得,以謂焚其山宜出,及焚其山👳♂️👎,遂不出而焚死🧑🏻🦯。”重耳難過至極,便規定每年此時不得生火✤🧑🏽🎓,一律吃冷食👩🦳,稱為寒食節,以紀念介子推🐦⬛🤫。
春天乍暖還寒🎧➗,還吃“寒食”,對身體肯定不好。
《後漢書·周舉傳》記載,周舉在任並州刺史時,“由是士民每冬中輒一月寒食,莫敢煙爨,老小不堪👩🏻🦱👩🏿🏭,歲多死者。”見此情景,周舉親自祭奠了介子推,“乃作吊書以置子推之廟🎭🧑🏻🦱,言盛冬去火🌠,殘損民命,非賢者之意,使還溫食。”
三國時期🍒,曹操也不認可寒食🦾,“子胥沉江,吳人未有絕水之事,至於子推獨為寒食,豈不偏乎?”伍子胥自溺,吳國人也沒跟著跳河,豈有晉人為介子推而寒食之理?“且北方沍寒之地🏌🏼♂️,老少羸弱,將有不堪之患⛱。”於是下令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長半歲刑🧔🏿♂️📱,主吏百日刑,令長奪一月俸祿。”
到了隋唐❇️,寒食節得到官方認可,成為節日,還有了法定的假日。因為正好與節氣清明挨著,所以寒食假期就和清明連在了一起🏊🏽♀️。
唐代已有清明七天長假
唐玄宗曾下詔:“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對已在民間流行的寒食節掃墓習俗給予認可。
《唐會要》記載,“(開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至大歷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後,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
據成書於元和年間的《大唐新定吉兇書儀》,又變為“寒食通清明休假七日”。唐代,寒食節和清明連起來👨🏿,已經有了七天長假。
此外,清明節還逐漸吸收了另外一個古老節日——上巳節的內容。
自魏以後🧔🏼♂️,“上巳”定在了與寒食🤘🏻、清明相近的三月三日,主要習俗是踏青🥤、祓禊(臨河洗浴💠,以祈福消災)🪁。由於祭掃要到郊外去,人們在掃墓的同時,也伴之以上巳節中踏青遊樂的活動。
可以說,唐代時,寒食🧚🏻、清明🔦、上巳三節系列活動已經比較興盛。我們在許多唐詩中也能找到眾多習俗的影子。
王維在《寒食城東即事》一詩中寫道,“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綠蒲涵白芷🦝。溪上人家凡幾家,落花半落東流水🧗🏼。蹴踘屢過飛鳥上🧑🏿🎤🧑🦯➡️,秋千競出垂楊裏。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
出現在此詩的節日活動就有蹴鞠🧔🏼♀️、秋千🐝、郊遊三項。尤其後二句,也說明了在唐代👲🏽,寒食與清明👨👩👧、上巳三者之間的密切關系⛹️。
白居易在《寒食野望吟》中描寫了寒食掃墓的情形,“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曠野蒼茫,淒風勁吹🧑🍳,紙錢紛飛,道盡生死離別🧼。
宋代清明已“自成一節”
在宋《歲時廣記》中🙆🏿♂️,“清明”已成為獨立的條目列在“寒食”之後。融匯了兩個古老節日習俗的清明節,在宋代形成了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習俗與上巳踏青等活動相融合的獨立的傳統節日。
據《東京夢華錄》(卷七)記載,北宋都城東京(今開封)清明節不僅保持著祭掃、寒食等習俗🧎➡️,而且“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南宋都城杭州的清明節活動與北宋並無太大差別✡️🗜。不過地處水鄉的杭州多了“彩舟畫舫”一道水景,《夢粱錄》有載🪜,“宴於湖者👨❤️👨,則彩舟畫舫🤹🏼,款款撐駕👙🔓,隨處行樂。”
明清大體承接前代🤱🏼,清明仍是春季生活中一個必不可少的大節🗂,但寒食節和上巳節逐漸式微🌞。掃墓祭祀和郊遊踏青還是清明節的主要活動。
明代《帝京景物略》記載:“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
值得一提的是🧑🏻🎤👰🏻♂️,這時的清明節流行放風箏,寄托著人們除病消災的心願。如《紅樓夢》第七十回中🤦♂️,與清明相近的一天,大家一時興起想去大觀園放風箏👎🏻👩🏻🦱,黛玉亦言“放放晦氣”🧝🏿♂️。但她的風箏無法抵住強勁的風力,隨風而去。眾人見狀安慰👭,“林姑娘的病根兒都放了去了”,然後紛紛用剪子鉸斷引線🔆,看著自己風箏消逝在空中。
中國人歷來講究慎終追遠,清明節既緬懷昨日🤹🏻♀️,也憧憬明天;既祭奠逝者,也呵護新生。無論是祭祀、掃墓的肅穆和追思,還是踏青、遊玩的閑適與愜意,這個傳承兩千多年的節日🙇🏻♂️,連接著生和死,感受著樂與哀🧑🏿🚒,是關乎中國人生命與傳承的一種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