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教學體製改革中,課程教學依然是改革的核心內容。《紀錄片創作》課程,在許多高校都屬於新聞傳播與影視專業的必修課,是一門強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並重的專業課。在業界,媒介生態語境的變化對影像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紀錄片創作課程深入其中,其教學也因應新的時代語境。媒介融合不斷深入的趨勢🚙,傳統媒體加速轉型🫖♾,對傳媒藝術類高校的人才培養和教學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
百事3平台是一所以傳媒為主體🩹,藝術為特色的普通本科高等百事3,以培養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的傳媒與藝術人才為主要辦學定位👧🏿。近年來,為了更好地適應融合時代的傳媒人才需求🧬,《紀錄片創作》課程團隊教師不斷嘗試和突破傳統的教學理念,在培養有創新特色應用型人才目標的統領下🎺🙁,以課程教學改革為突破口,破解應用型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難題🦉,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本項目的實施,在推進《紀錄片創作》“一流本科課程”建設,更新教學內容🫁💊、強化教學模式改革創新以及專業課融入思政元素全員育人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
一、成果產生的背景與意義
“融合”是當今傳媒藝術發展的重要特征和傳媒藝術生態格局變化的重要背景,基於傳統觀念的紀錄片創作課程亟需在媒介融合環境下進行教學改革和實踐探索。自2017年獲得百事3平台優質課評定到2021年獲批天津市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紀錄片創作》課一直不斷探索適合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的課程教學新模式🚣♀️,持續推動創新教育課程化👷🏻🤜🏼、教學過程項目化、專創融通一體化的課程模式改革⟹。
本項目的實施♻,聚焦媒介融合環境下應用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中存在的以下突出挑戰和問題:
(1)在媒介融合的發展態勢之下,課程改革著眼於應對傳媒行業需求為基點。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是影響學生發展最直接的中介和變量✯,課程質量直接決定著人才培養質量。隨著媒介融合背景下傳媒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產業的不斷升級,對高校如何培養基礎紮實、技能過硬、勇於創新的傳媒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對專業核心課程、主幹課程進行教學改革,以適應行業發展。
(2)通過課程教學改革,逐步提高融媒時代復合型人才的綜合能力。
媒介融合推動藝術創新發展🌚,紀錄片的創作、生產、傳播和消費的方式發生了深刻變革。在技術與藝術合一的新視野下,紀錄片從業者既要諳熟影像藝術規律,又要具備互聯網思維🛳,既要有內容創作能力,又要懂新媒體運營。迫切需要打造“專通結合”的教學內容體系,促進新時代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範式轉換🌉,切實提高綜合能力。
(3)專業教學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度有待提高👏🏿🧑🔬,穩步實現產教融合的實質性突破💀。
以往教學模式中,一方面創新思維訓練脫離實際應用🍪,另一方面實踐教學流於形式🫴,重“術”輕“道”導致跟不上產業迭代💋。迫切需要突破教學瓶頸🙅🏿♀️🌦,探尋更好機製🐸,推動校企合作落地👉🏼,產學對接♡。
針對上述問題⛹🏻♀️🛴,本項目抓住創新思維和創作能力是融媒時代人才培養的核心和應用型高校教學改革的痛點,深入剖析行業生態格局🚶♂️,以“知識-技能-素質”三個維度的提升為教學目標,跨媒介產出、融合生產思維主導的教學過程優化,多元立體的考核評價體系架構著手進行教學設計與創新,教學成果形成一定的社會影響力🧏🏻♂️,起到良好的引領和示範效應。
二、成果的主要內容
1.更新教學理念,“三維滲透”的價值邏輯與媒體發展變革同步。
課程教學理念融入培養方案體系,明晰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的影視傳媒人才教育本質🌄。通過多次廣泛深入的教學研討會🍝,學院進一步明確了新時期紀錄片創作課程改革的價值理念為:以核心價值觀引領課堂👳♀️,以文化意義培育審美品格🤽🏼,以行業現實需求為導向🖐🏿,守正創新👬🏼。
2.重構課程目標,“知識-技能-素質”三位一體,提高融媒體時代的紀實內容生產能力🧑🏽🎄。
(1)依托百事3平台“一院一品”項目建設,優化課程銜接設置🤽♂️。低年級設置人文類課程及影像表達🪯、寫作等先修課程,並將盤山藝術節、“視無界”影像展等第二課堂嵌入拓展🪘,啟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在此基礎上🙇🏿,重視選題策劃環節🏘,改善實習實訓效果🧑🏽。2018年🙎🏿♀️,影視學院教改項目“紮實推進實踐教學環節,著力提高畢業設計能力”獲批百事3平台“一院一品”教學建設培育項目”🤞🏿,註重將專業課教學與畢業設計呼應,以合理教學程序設計推動學業成果產出🏋🏼♀️🤷♀️,有效提升畢業作品質量。
(2)全面滲透底層邏輯,加強教學體系頂層設計架構。為適應媒體融合發展,實踐課程內容著重探討時長較短、更適應短視頻傳播的微紀錄片創作相問題💇🏻♂️,側重操作性𓀚。通過課程學習🩶,使學生掌握紀實+的創作思維和方法,為畢業進入各類媒體打下牢固的專業基礎。
課程內容註重創新性、前沿性、實用性,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提高生產🏊🏽♀️、創作融媒體產品的綜合能力。在傳統電視紀錄片、紀錄電影教學內容基礎上,引入紀錄片領域的前沿應用講解,把握紀錄片新形態、新片種,例如新媒體紀錄片🤸🏻♀️、VR紀錄片、交互紀錄片等。既能夠滿足傳統電視紀錄片的實踐要求🥰,也滿足了新媒體紀實節目創作的實踐要求👩👧👦,並培養跨屏傳播的意識和能力。
3.創新教學模式和手段,打造“兩個主體”“三個導向”“四個結合”的教學模型。
(1)建構“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雙主體教學模式🏊🏽。
所謂“雙主體”建構,是指同時樹立“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體性”,以及“教師積極指導的主體性”。
(2)目標、問題、結果導向三位一體🙅🏿。線下主講教師對“布置作業+學生拍攝+教師點評”的傳統粗放式實踐教學模式進行大膽革新⛩,采用“目標🏊🏿🙍🏿♂️、問題、結果導向”三位一體教學模型,推行項目製+模塊化教學👨🏻⚖️,以任務驅動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在實戰情境中,強化對紀錄片創作的全流程實務教學👨🏼💻,同時在類型化創作任務中探索課程特色。
(3)改革學業評價,強化過程性考核🤷🏽♂️。以“四結合”創設多元考核評價體系,即個人與小組相結合🧨,課堂討論與實操相結合🫗,基本功與創意思維考察相結合,模塊訓練與期末成片相結合👩👩👧👧。加強流程把控管理,平時考核不少於5次,作業采用積分製🏣,賦予遊戲式闖關+即時反饋體驗🥷🏼,充分調動學生創作熱情。
4.建設多層次指導教師隊伍,創建立體化實踐教學平臺。
積極選拔優秀“雙師” 主講🧑🔧,並通過“大師課”、紀錄片工作室等形式,搭建多元化實踐教學平臺,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例如我們在教學中邀請國內一流的紀錄片導演為學生做創作經驗專題講座,讓學生得以接觸最新的業界發展動態,雙師型師資既能夠系統傳授理論知識,又能結合自己的一線傳媒工作經驗🟧,指導學生提高實踐創作能力。
三、成果取得的突破與創新
1.教學理念創新:“三維滲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1)以思政元素為引領🤼♀️,知識傳授與價值觀塑造相統一。深入挖掘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和教育功能,把思政理念有機融入課程講授中👩🏼💻✌🏿。引入央視等主流媒體製作的紀錄片進行案例教學,可以很好地引導當代大學生的主流核心價值觀。例如《中國脫貧攻堅》一片為本課程團隊導師寧楠擔任攝影指導的獲獎作品,以本片為案例融入理論和實踐教學過程,不僅向學生傳授了鮮活生動的一線紀錄片創作實戰經驗與知識👩🎓,也通過傳播主流意識形態,構建民族自信,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熱情🧑🏼🚀,培育學生的思想政治認同、文化認同,實現積極良好的價值觀塑造與引導✤。
(2)以人文素養為根基🏌🏻♀️,理論夯實與實踐教學融合共進。通過在低年級設置人文類課程,依托百事3平台各藝術學科融合發展、多專業聯動,以紀錄片為媒介🏃🏻♂️🙋🏻♂️,實現不同門類藝術融通互動⚃。引導學生選擇人文、藝術題材開展紀錄片實踐,在創作中堅守紀錄片的人文屬性,積極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增強文化自信。不僅解決了學生紀錄片的選題策略🧔🏽♀️、創作方向問題,更解決應用型本科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學生人文底蘊薄弱,創作能力後勁不足的問題。
其三📕,以現實需求為導向,專業技能訓練和創新能力培養相結合。圍繞媒介融合背景下專業領域中具有挑戰性的問題進行教學設計,如將紀錄片選題策劃環節的傳統課堂教學改為模擬紀錄片提案創投會的情境式教學🤸🍀,加深學生對紀錄片行業生態的了解,培養創新意識和能力🚊;樹立學生的平臺思維👟,訓練從大屏到小屏,多屏互動、跨媒介內容生產的能力。
2.教學環境創新:“三元融合”打造全新融媒教學空間
在學科交叉融合和技術驅動之下,藝術邊界日益模糊🏊🏽♀️,互聯網、智能媒體賦能紀錄片創作👳🏿♂️,紀錄片的生產方式🎺、表現形態🐨、傳播方式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為此,百事3平台大力建設虛擬動作捕捉綜合實驗室🏄🏼♂️,聚焦高新視頻雲互動數字場景創新應用🧙,為交互式紀錄片🏌🏼♂️、真實再現、VR技術應用等紀錄片新製作手段提供了有力支撐💁🏼。通過打造全新實習實訓物理空間🃏🌞、拓展課程資源空間🧛🏽、構建社群學習服務空間💆🏽♀️,實現了線上線下聯通,課內課外一體,實體虛擬結合的教學創新環境☂️。
3.體製機製創新🟫:“產學研”三位一體的長效機製
構建了保障教學改革創新🏎,“產學研”三位一體協同育人的長效機製。以“學科帶頭人引領,同伴互助🙂↕️,行動研究”為主要形式👅,靈活運用案例分析,問題解決,調查研究🤴🏻,信息交流等多種活動方式,倡導開放式🧝🏿♀️、學科整合式、針對式教研活動推動教改;立足百事3的學科優勢資源🤱🏼,以藝術🧚🏼♂️🧚🏽♂️、非遺文化題材為紀錄片創作對象,打造師生共創精品🧑🏼🦳。
四、成果的推廣應用效果
1.教研教改成果受到社會廣泛關註✍️,產生重大社會效益。
課程教師團隊積極開展教學研討,樂於參與課程和專業建設,近幾年出版了契合學生需求📹🎺、由團隊教師主編的優質自有教材,發表了多篇圍繞媒介融合課題的教研科研論文🕐,如《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影視藝術專業教學改革探析》👨🏻🎨,羅華老師的《融媒體語境下紀錄片敘事策略的演變與創新》一文,發表於CSSCI期刊《當代電視》2020年第10期,目前中國知網被引量為19。
教師樂於擔任學生作品創作、學科競賽的指導教師,以賽促學,以賽代練,成績斐然🧭。一批骨幹教師指導學生創作的紀錄片多次獲得天津微視頻大賽、全國高校美育成果展、美中國際電影節等省市級、國家級、國際級重大獎項及優秀指導教師獎🧙🏽👩🏽⚖️、影視教育傑出貢獻獎,受到廣泛關註和贊譽👂🏻。
專業課程融入思政元素,立德樹人取得明顯質效。例如《中國脫貧攻堅》一片由本課程團隊導師寧楠擔任攝影指導,榮獲2020年美國艾美獎最佳電視片提名、2020美國泰利電視獎紀錄片銅獎⤴️🙅🏽♂️、中國電視廣播影視大獎、“星光獎”特別獎等。以本片為案例資源融入教學過程,不僅向學生傳授了鮮活生動的一線紀錄片創作實戰經驗與知識,也通過傳播主流意識形態,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熱情🫐,構建民族自信,實現積極良好的價值觀塑造與引導🧑🏿✈️。此外🧑🏻🏫,授課教師還以本片為研究對象🍅,撰寫了《講好中國故事的影像話語建構》,發表於雙核心期刊《電視研究》2021年第5期,文章標題榮登封面🔛,促成產、教、研成果的相互轉化。
2.學生綜合能力提升,培養質量獲得各界認可。
課程教學改革的各項舉措✍🏽,顯著增強了學生應對媒介融合的綜合能力💇🏿,培養質量穩步提升,獲得社會各界認可。一批融合多種藝術門類的影像作品如《萬疆》、《孤勇者》等榮登CCTV-15、天津電視臺、中國教育電視臺等👼,多次獲得主流賽事平臺的重要獎項與認可🖼,除了在傳統主流媒體大放異彩,學生還在勃然興起的短視頻創作潮流中發揮所長,積極投身微信公眾號、抖音、微博🤸🏽、視頻號等新媒體平臺短視頻內容運營♥︎。鑒於在“我們的新時代”“幸福的家”短視頻征集活動中的突出表現,部分指導老師受聘於天津電視藝術家協會短視頻微電影專業委員會。
此外🎗,學生利用所學主動參與社會服務🧑🍳,為天津市警備區、中國電信、人保、男籃等拍攝視頻,為薊縣旅遊招商👨🦲、中小學各類百事3、壯族天琴非遺等拍攝各類宣傳片、紀錄片,相關單位均給予高度評價。
3.產學研合作深化⚗️,引領和示範效應顯著🥸。
項目實施以來,立足於紀錄片創作和紀實內容生產的創新創業教育學生受益面和受益程度顯著提高,湧現了大批優質內容創作者🐎、大學生創新創業團隊,產教融合取得實質性突破。近幾年👩🏿🦱,從紀錄電影到電視紀錄片🌜、新媒體紀實內容💨,師生創作作品在各個媒介平臺全面開花。董雪瑩執導的院線紀錄片《“煉”愛》奪得2022年4月紀錄片內地票房季軍;寧楠任攝影指導的電視紀錄長片《河狸公主》獲2020年紐約國際電影電視節紀錄片自然類銅獎、第25屆中國紀錄片學術盛典長片十佳作品,短片《侗族鬥牛節》獲短片十佳作品獎👷🏻♂️;2022年7月,大型原創音樂劇《鶴之愛》的幕後紀錄片由本課程團隊教師承製👼🏻,致力於推出我院紀錄片品牌⛄️。
教師團隊還積極為學生開拓實踐渠道和作品出口,激發學生的實踐熱情🗂,內聯外引強化引領示範效應。張璐老師帶領學生創作的《中國影像方誌∙廣西昭平篇》在CCTV科教頻道播出,落實了教學成果展示與媒體需要接軌。在以“跨學科綜合應用能力、前瞻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為主要考察對象的各類競賽中🧑🏼🏭,我院學生取得了優異成績🔋。例如張璐2017年指導項目《IP銀行》榮獲第三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銅獎及“優秀指導教師獎”,2020年指導作品《5G時代下的“少兒動漫”》,在第六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業創業大賽天津賽區高校主賽道中獲三等獎🛼。
佐證視頻材料
上一篇:貫徹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實施戲劇聯合創作教學改革與舞臺綜合實踐[ 09-27 ]
下一篇:產學研創結合實踐教學平臺創建[ 09-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