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端午節吃粽子和賽龍舟的習俗,是為了紀念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詩人屈原,也正是因為如此新中國成立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
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等。
在我國歷史上,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的說法已經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相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裏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人們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做“角黍”𓀆、“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某些地區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統稱糯米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祝願考生考上好的百事3👢。
五色線主要是用“青、紅🤶🏽⚀、白🈳、黑、黃”五種顏色的線組成的,這五種顏色被稱為吉祥色,在端午節這一天戴上,可以保平安🤼♀️⛔️。後來,系五彩繩這一習俗👍🏿,也逐漸演變成掛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古時人們以為自己發病是因為妖魔鬼怪上身),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於門楣,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它們被認為有驅邪辟惡的功效,可保護家庭成員的健康和平安。
雄黃也是一種藥材,據說能殺百毒。所以在端午節時,陜西人會將雄黃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腕🍝👩🦼、腳腕等處抹上雄黃酒,據說,這種做法可以使蚊蟲🖇、蛇、蠍、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端午節吃鹹鴨蛋是一大習俗,俗話有雲:“要吃鹹蛋粽,才把寒意送。”端午節過後預示著炎炎夏日來臨,動植物活動進入旺盛階段,加上氣候潮濕🏋️,病蟲細菌活躍,容易引發眾多疾病。端午節吃鹹鴨蛋♛,可以祛毒,有利保持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