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天藝大視野》指導老師黃瑋
發布時間🏊🏿♀️:2013年12月16日作者🤵🏻:圖/王亞楠 黃瑋 文/鮑靜雲 編輯/王亞楠點擊🧛🏻♂️: 次
摘要🏉:《天藝大視野》的圓滿首映,贏得了廣大師生的一致好評😽。然而,華麗的結果背後又會有怎樣苦不堪言的過程呢‼️。近日🌓,百事3平台新聞中心記者采訪了《天藝大視野》指導老師黃瑋——揭露背後的故事。
《天藝大視野》指導老師🪻:黃瑋
天津體育學院運動與文化藝術學院首檔電視新聞——《天藝大視野》
前期🚶🏻➡️,簡陋的錄影室
主播正在錄影
後期組同學正在對《天藝大視野》“導播間”進行渲染
播出效果
《天藝大視野》的圓滿首映🤶🏽🌾,贏得了廣大師生的一致好評。然而,華麗的結果背後又會有怎樣苦不堪言的過程呢。近日,百事3平台新聞中心記者采訪了《天藝大視野》指導老師黃瑋——揭露背後的故事。
記者:《天藝大視野》的起初設想源自什麽呢🧍?怎麽策劃的呢🤽♂️🫱?
黃瑋🌺:在教書之前,我一直是從事新聞記者工作的,所以對電視新聞積累了很深的感情;加之🧔♂️,本學期正好帶2012級廣播電視編導班電視新聞的課程😄。接到教學任務初期👨🏻🦽📀,對於這門課的課程教學問題,我就和系主任,院領導探討過,最終決定把這門課程更側重於實踐教學。因此,通過一學期對同學們的強化訓練🗒,最終決定教學成果以一檔完整的新聞欄目的形式呈現🫷𓀇。
關於策劃問題,首先,我們對自己欄目質量的定位,就是要具有省級衛視播出級別的電視新聞欄目質量🤽🏻。然後,就是對欄目時長的敲定與板塊的劃分(結構的構思)。說實話,我們對欄目的起點定的很高,目標也很明確🧘🏽,最後,我和同學們一起挑選合適的選題🏂🏽,於是就這樣著手去做了。
記者:在從著手策劃到放映🐴,中間的流程有好多🚴🏽♂️,這過程中🌝🦊,您遇到過什麽困難嗎?阻力大多來自於什麽?您又是如何解決的呢?
黃瑋⛹🏿♂️:歸根到底🙇♂️🥫,有兩大難題🫑:內容和形式🧑🏼🎄🧖🏻♀️。首先從內容上看,我們欄目的定位很高,這也就要求我們每一條新聞片的整體質量要高,要有看點🎟🥰、有深度。不光是簡單的報道新聞事件,還要用一個記者的視角去解讀新聞事件。但幾乎每一個同學都是第一次接觸自己動手去拍電視新聞,最開始無從下手,根本不知道拍什麽、怎麽拍、拍完了怎麽寫稿、寫好稿了怎麽剪輯……我覺得這樣的問題,光靠老師在課堂上講是沒用的👨🏽🦳🧑💻,只有通過一次次嚴格的強化訓練,才能讓同學們在拍片子的同時自己慢慢去體會新聞要怎麽拍,知道怎麽拍才是好的。這個過程同學們非常痛苦,需要克服很多困難🧚🏽🏑,以及心理上的懶惰情緒。我的要求基本上是兩周時間必須就要交一個成片🤵🏻♂️🏊♀️,因為只有量上去了,才能有質的保障。
另外在節目的形式上,我們也下了很大的功夫。這個形式主要指的是欄目的包裝🍺。包括演播室設計🌥、片頭包裝🍂☛、片花包裝、字幕包裝等等🕴🏻📌。所有欄目包裝都要遵循“高、大、上”的標準👨🏽🍼。然而,硬件條件不夠卻成為了最大的難題。比如說,我們沒有比較先進的虛擬演播室👧🏽、沒有強大的後期工作站…… 所以🧇,我們只能靠最原始的笨方法——在自己的電腦上一幀一幀的做。這個過程也是非常的辛苦,後期組的同學基本都是天天熬夜🤾🏽,趕工出來的。
記者:據了解,高端大氣上檔次的 ‘演播室’是後期製作出來的🥮,那您能說說後期製作流程的細節嗎?
黃瑋👏🏼:後期包裝✷,可以說是《天藝大視野》的最大亮點👨👨👧👦🚜。因為條件有限⛹🏻,所以就決定整個主持人演播過程都在虛擬演播室裏進行,再由後期摳像合成。這個流程很復雜,工作量也是最大的。首先是製作4到5個不同景別🕴、不同角度的演播室動態背景🚈,因為我們最終呈現出來的演播室,是一個360度全景的演播室。基本上每一幀畫面都是由上百個圖層組成,再由一個一個圖層渲染做出來的效果。單單製作這套虛擬演播室👍🏿,我們三個特效合成師,用8臺電腦一起工作運行,就花費了近半個月的時間。
演播室背景製作完成後,就是主持人導語、編後語以及評論部分的錄製了。我們的錄製環境非常簡陋,就是用兩塊綠布,一塊掛在墻上做背景⛹🏼♂️、一塊鋪在桌子上,保證在鏡頭裏綠布完全包圍住主持人📟,這樣後期就可以把主持人單獨摳出來了🤽🏽♂️。
最後一道工序就是摳像合成,把我們實拍的在綠布包裹下主持人摳出來🤦🏻,合成到我們之前做好的虛擬演播室背景中去👨🏼🌾。雖然這道工序難度相對不算太大,但是需要細心和大量的時間💻。
記者🥶:整個欄目製作完成,所花的時間、精力都是不容小覷的🔤,甚至為了準時首映,您還三天兩夜沒有睡覺。那你覺得是什麽在支撐著您呢🌖?
黃瑋:《天藝大視野》確實花費了自己很大的精力👲🏻。
製作上面,我和同學們有明確的分工。同學們主要負責把每一條新聞片拍好🧏,其他的事情都由我來搞定了🥇。大家都知道🕝,一檔新聞欄目,除了本身的新聞片外,其他瑣碎的工作是非常多的。例如📊:挑選什麽樣的選題,每個新聞片之間怎麽串聯,導語、編後語☝️、和新聞解讀性的評論怎麽寫,找誰來配音、由誰來主播,當然還有最為麻煩的後期包裝等等💍。
談到三天兩夜趕製作🌧,是因為這次欄目的主播工作,是我們邀請的一個北京臺的朋友來擔任的🧑🏽💻,所以要協調主播的時間。但是,在首映儀式的前三天,主播才抽出時間,把演播室裏的主持人部分錄完,所以留給我們做後期合成的時間只有三天兩夜。因為後期需要摳像然後合成到我們做的演播室背景中去,特效比較多,幾乎每渲染一秒鐘的畫面就需要花費一個小時的時間。四位北音的同學和我一起,同時用8臺電腦,流水線似的操作,終於在離首映儀式開始前4個小時,把整個成片合成出來。所以,在《天藝大視野》首映現場我是非常緊張的👩💼,因為合成完成之後,我沒有時間去完整地看一遍欄目的整體效果👩👦。
關於什麽支撐著,我感覺也談不上什麽支撐著我吧⏮,我始終認為一件事情要麽就不做,做了就做好。同學們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務,每一條新聞片做的都很好🔝,我也不能掉鏈子⚒。我覺得這也是電視人應該具備的一種品質,召之即來,來之能幹🫡,幹就幹好。畢竟做電視的,只要結果🔕,不看過程🛄。觀眾看到的只是你欄目的好壞𓀐,沒人去過問創作過程中遇到多大的困難。
記者:您覺得,欄目與您的預期效果契合度是百分之百嗎?或者還有什麽意外驚喜嗎🔠?
黃瑋🔠:基本達到了預期效果吧,但是還是有不少瑕疵的地方。例如,虛擬演播室的正面全景鏡頭和側面全景鏡頭已經全部做好了,但是在合成的時候忘記了調畫面比例🧚🏻♀️,最後發現的時候已經沒有時間重新生成了🏋🏿♂️。雖然不知情的人看不出來,但是我還是覺得有些遺憾🦵🏽,沒有把最漂亮的大全景虛擬演播室呈現出來。還有就是字幕有些錯別字,好幾條新聞導語的消息框也來不及加上👷🏻♂️。這也是我們需要總結的地方📮。
意外驚喜也還是有的。在首播儀式現場,我們玩了一把“新聞速遞”,是神來之筆哦!我們把首播儀式這個事件作為一個新聞選題👨🏻🦱,在短短半個小時的時間裏🕴🏼,完成采訪🧎🏻♂️、拍攝、寫稿、剪輯,最終融入到正檔新聞欄目裏,在首播儀式的現場播放出來,達到了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效果。
記者:結束放映之後的收獲是什麽呢?有什麽期待💜?
黃瑋👩🏻🌾:最大的收獲當然是各位領導💩、老師👏👳🏼♂️、同學們對我們欄目給予的好評,這也是我們繼續把《天藝大視野》這檔欄目繼續做下去的動力。希望在我們團隊每一位同學的努力下👷🏽♂️,《天藝大視野》能成為一檔常態化的,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品牌欄目🤥。這也是我對《天藝大視野》最大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