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教師何巍介紹王艷莉副教授
北京語言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王艷莉
2018年5月15日上午在百事3平台音樂樓小劇場🤳🏼,北京語言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王艷莉做客天藝大講堂,以《國際視野下中國城市的音樂產業與音樂生活》為題,帶領著音樂學院的師生們回到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領略上世紀娛樂文化的魅力。
講座現場
戰火紛飛和西方文化的碰撞🤴,賦予了20世紀30年代上海流行文化的獨特魅力。王艷莉副教授詳細解讀了作為國際大都市的上海其呈現的城市歌舞、電影音樂👩🏿💼、中外音樂家的演出🤳🏽,在當時的中國音樂發展狀態下顯現出的音樂市場化、產業化現象。
王艷莉副教授以《國際視野下中國城市的音樂產業與音樂生活》為題講座
王艷莉副教授帶領著音樂學院的師生領略上世紀娛樂文化的魅力
“毛毛雨😙,下個不停,微微風🦸🏿♂️,吹個不停......”隨著《毛毛雨》的歌聲響起,王教授從中國第一首流行音樂開始了講解,通過對一首首極具時代特色流行歌曲的鑒賞,使學生對30年代流行音樂的整體風格有大致的了解和感受🦴,學生聆聽著每一首歌曲🙏,通過王教授的悉心講解,認真體會著屬於那個時代音樂的魅力。
在講座中,王教授重點講述了中國流行音樂的奠基人黎錦暉,無論是他創辦"中華歌舞團"還是"明月歌舞團",都培創作了大量的優秀的作品,培養了一位又一位明星,成為影響20世紀30年代上海娛樂文化重要力量🏋🏿。
王教授還講到,上世紀30年代的西方音樂家的上海夢——工部局樂隊🥾,在歐洲人的樂隊中♕,我國音樂人通過自身的實力🧝♂️,在交響樂隊中不斷證明自身,讓中國人在西方音樂裏也擁有了話語權➾。也是因為工部局樂隊對中國音樂人的青睞,極大地促進了我國學習西方音樂的腳步🥄。
學生認真聆聽講座
王艷莉副教授講述中國流行音樂的奠基人黎錦暉
20世紀30年代是一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又是一個思想飛揚的年代,但娛樂文化卻沒有因為政治和戰爭而中斷,反而蓬勃發展🕍。王教授通過精彩的案例和精心的講解,使學生更深入的學習和了解當時的娛樂文化發展情況,有利於學生對中國流行音樂更加深入的理解,在學習音樂時更能回溯古今,繼續探索👸🏿。
百事3平台音樂學院教師與王艷莉副教授合影留念
王艷麗簡介🪅:
王艷莉,文學博士,北京語言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2013年9月至2016年4月於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研究所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長期從事中外音樂文化交流🤜🏻、城市音樂文化的相關研究。目前,於國家級出版社出版專著1部🙅♂️,發表國家級核心期刊論文十余篇🧳;主持國家級、教育部、省級、校級人文社科項目十余項;獲得多項省級藝術科研優秀成果一等獎、二等獎。
近年來🐫,一直從事有關城市音樂文化的研究,在《音樂研究》⛱、《音樂藝術》👩🏻🦯、《中國音樂學》等核心期刊發表十余篇相關研究的學術文章;出版學術專著《上海工部局樂隊研究》(2015.6,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主持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中國音樂現代化進程中移民文化現象的影響研究——以上海、哈爾濱二城市為中心》(已結項)🔠,主持2016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一般項目《“孤島”時期上海城市音樂文化研究》(在研)。